安装追梦人丨高增孝:深耕专业,创新不止的技术担当

发布日期:2021-03-17
【字体:打印

微信图片_20210311100819.jpg



从业26年,中建安装南京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高增孝对他参建的项目如数家珍,苏宁环球大厦、南京南站、青奥会议中心等地标性建筑是他的“闪光名片”,寻求创新突破是他的“志趣所在”,不断拥抱变化,创新技术研发,助推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他参建的项目中,7个荣获“鲁班奖”,2个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组织编制的《南京南站站房工程综合施工技术》荣获中国建筑科学技术一等奖,出版专业书刊2本……他在项目建设中不断积累经验,革新技术,成就“硬核实力”。

“24小时在线”铸就“安装速度”

2011年6月,南京南站正式通车,那一刻,时任项目机电系统总工的高增孝悬了14个月的心才真正落了地。作为亚洲第一大高铁站,南京南站建筑面积约56万平米,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和公交系统紧密衔接的立体式现代化客运中心,方便畅通的背后,需要机电系统给予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项目体量大、工期紧,且机电系统管线的深化设计和综合排布十分繁琐,每一根管线的具体位置都必须有准确的标注,工人才能够按图索骥,直接进行安装。高增孝明白,技术工作的准确性、完备性和及时性是高质高效建成项目的关键,他带着队伍亲自丈量南站钢结构中成千上万根横梁。最长的2.3米,最小的600毫米,他甚至可以随口报出每根横梁的具体尺寸。

有了亲自测量的第一手数据,即便是面对难啃的“硬骨头”,他都能给出各方满意的排布方案。南京南站站房设备集中排放在高19米的设备夹层中,仅大型空调机组就有109台,所有机电管线都要从该设备夹层中经过,设计时既要考虑各种管线交叉,又要考虑机电线路需要的空间的尺寸。从设计、推翻、再设计,高增孝无数次前往现场测量计算,打磨方案30多次,直至机电线路每一个定位都精准锚定,整体方案与建筑结构互不干涉,设备夹层机电管线施工方案才正式通过,最终节省了近50天工期。

 “工期紧张,我们只能一边施工,一边设计,一边修改”。高增孝的电脑里存储了17个G的图纸,每一张图纸、每一条数据都是他“拼命三郎”的证明。400多个日夜,高增孝白天深入现场,检查方案实施情况,随时组织调整;晚上则要深化图纸,揣摩机电线路所有的排布可能,寻找最佳设计方案,忙碌到凌晨四五点是他的“南站常态”,也正是在这种“24小时在线”的坚持中,南京南站的机电施工实现了13个月完成实体安装、20天完成机电调试的“安装速度”。

“绣花功夫”诠释“建筑美学”

随着用户对建筑美学关注度的不断提升,项目施工速度和质量已变成了“基本分”,如何让施工效果为建筑设计理念服务,完整呈现建筑设想成为了难度更高的“完成分”。

“机电线路是直的,如何顺着任意弯曲的建筑造型排布,满足机电功能需求,需要的是比‘绣花’更细致的功夫。”高增孝说道。2012年,高增孝在中建安装参建的南京青奥会议中心项目担任总工,该项目由“结构主义大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建筑外立面及内部造型为不规则的曲面,与四平八稳的传统设计大相径庭,而机电系统作为“幕后指挥家”,必须与不规则建筑结构相呼应。

微信图片_20210310164107.jpg

不规则造型上的机电排布既需要空间想象力,更需要经验。高增孝坚持从数据出发,带领团队拿回建筑室内设计所有图纸,分析每一根建筑线条的走向,组织三维建模,一点点寻找机电线路可以进行布局的定位点。高增孝与用户、建筑设计方沟通给水、排水、空调等每一个子系统的设计方案,从建筑整体效果出发,倒推机电布局关注重点,一轮轮拆分完善施工方案,“左腾右挪”排列成各种“个性化”布局,让系统隐藏在“幕后”。在施工难度几何倍数增加的情况下,高增孝昼夜不停,用“绣花功夫”完成了每一个节点的按期交付。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2016年4月,南京青奥中心机电项目交出了完美“答卷”。建筑内部,曲面墙光带与菱形顶照明交相辉映,多功能厅水滴旋转造型充满张力,音乐厅京剧脸谱造型创意十足,在机电系统的支持下,每一个建筑设计预想都得到了完美呈现,该项目也最终获评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鲁班奖,这也是高增效参建的第三个获得鲁班奖的作品。

“从零突破”铸就“核心能力”

上坡路难走,顶风船难开,但高增孝乐于接受挑战,敢于拥抱变化。随着南京公司高端机电、市政环保水务、城市更新改造等业务板块不断成熟,经营区域不断扩大,时任南京公司副总工程师的高增孝清楚,需要一支具有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团队作“后盾”,助力企业走得更远。

CN2A6009_副本.jpg

2019年9月,高增孝接下了筹建南京公司技术中心的重任,所有工作都是从零开始。他一方面根据公司战略规划,瞄准业务发展需求,明确技术中心工作“发力点”;一方面对标行业内优势企业,搭建技术中心初步架构和基本职能,让概念化的机构设置逐渐变得具体。他还不断挖掘人才,通过面试考核、项目锻炼和培训提升,组建了一支42人的技术团队。历时7个月,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能,一个集设计管理、科技研发、数字建造三板块为一体的技术中心初步建成。

他用实际成果证明采用这样“三驾马车”式结构能够为企业创造更高效益。南京国际健康城科技创新中心EPC总承包项目地下工程原设计方案带有两层车库,施工量巨大,作为技术中心主任,高增孝带领团队来到现场,翻阅停车场施工相关规定,明确停车场建筑标准,设立设计优化“红线”,搭建现场机电管线综合BIM模型,模拟车辆停驻,推算车位容量,在确保停驻无障碍、车位数量满足业主要求的前提下将用于标注车位的轴网线长度由10.5米压缩为9米。这一方案不仅满足业主需求,还将两层车库压缩到了一层,极大地减轻了施工压力。

施工过程中,他还带领技术中心同事在该项目开展EPC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研发技术研究,成功将部分区域钻孔灌注桩替换为预制管桩,解决了钻孔灌注带来的淤泥多、施工工期慢问题,为打造“绿色工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自技术中心成立以来,高增孝带领技术中心协助项目设计优化,合计产值4300多万元,独立设计项目4个;完成专利受理15项,获国家级BIM奖项16项,省市级BIM奖项8项,合计产值约2300多万元。

CN2A5985_副本.jpg

回顾过往,高增孝坚持到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去,用技术创新打造硬核的专业底气,用敬业专注的态度成就热爱的事业。展望未来,他立志更远,希望能做出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助力企业在更广阔的市场里乘势而上,勇创一流!


中建股份微信

中建安装微信

中建股份微博

中建安装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纪检监督举报 | 拖欠账款事项投诉公告

Copyright © 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苏ICP备17065014号-1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
验证码:
CA登录  CA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