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要抓住短板弱项来重点推进。面对风险挑战,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基础,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科技创新优势塑造市场竞争优势,提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战略科技力量。中建电子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寻求发展机遇,以智慧引领激活产业生态,立志成为中国建筑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建筑数字化服务商。
自主创新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中建电子聚焦自主研发产品,借助建筑产业链,从科创、研发及资产运营等方面入手,解决业务研发一体化问题,提升研发转化率,实现整体业务的创新跨越。自主研发的“智慧停车云平台”,实现不同城市、不同场景的停车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到停车监管“一张网”,有效提升城市交通效率。
中建电子打造的“智慧建造信息化综合管理云平台”,在雄安起步区1号净水厂项目、雄安·金湖未来城智慧建造项目、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智慧建造项目以及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智慧建造项目等多个重大项目建设中投入使用。搭建的“智慧车辆通关系统”在港珠澳大桥项目成功应用,该系统实现一站式通关,使进出珠海口岸的车辆通关时间从原来的5-6分钟缩短到26秒以内。智慧校园、智慧楼宇、智慧社区等产品在中山大学、安医大高新院区、冬奥村人才公寓等一大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项目中提供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协同创新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中建电子立足新发展理念,在做好智能化主业的同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协同创新体系,聚焦信创产业,积极拓展“智慧+”“5G+场景”“信创+”等业务领域,积极打造“信创+建筑”生态圈,逐步形成中国建筑智慧生态,实现信创与中国建筑的融合跨越发展。
近年来,中建电子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换应用等方面不断发力,现已取得16项鲁班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累计授权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4项;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十大领军企业”。构建形成“设施智能化、智慧建造、数据机房、信创产业、智慧交通及数字城乡”五大业务板块,现已完成全国区域化布局,打造区域市场协同联动格局,具备全球标准化交付能力。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从传播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到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从见证中国共产党孕育的北大红楼,到重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百年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建电子始终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冲锋在前、匠心雕琢,参与多项国家红色经典建筑的智能化建设任务,为党的百年华诞增添“智慧力量”。
开放共享 打造共赢生态圈
中建电子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价值和丰富实践内涵,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新基建、城市更新等重大战略部署,邀请战略咨询公司团队,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六个专项行动”、推进“十四五”规划,剖析企业的发展优势和短板不足。
着眼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参建了“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埃及新行政首都CBD项目。积极拓展“智慧+”“5G+场景”等业务领域,为构建智慧城市打造“智慧+”系列产品,打通设计、研发、集成、建设、运维、运营一体化的链条,实现了全流程、全周期的闭环服务,开发的产品在青岛海天中心、西安奥体中心以及多个数据机房项目中应用。
近期,通过参加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和2021年世界5G大会等相关展会,展示了中建电子在科技研发、设计建造和城市运营等方面的智慧智能化技术和成果,以及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成果。积极用好峰会载体,放大平台效应,构建融合融通的生态圈,以科技成果落地实践凸显科技创新赋能社会进步,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为塑造开放新生态,公司积极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将高质量成长融入人才战略,推动企业快速稳健发展。中建电子将北京总部搬迁至北京经开区信创产业园区,在享受高新政策的同时,积极进入信创产业生态圈,助力推动中国信创行业标准及体系建设,提升国产化应用水平。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下一步,中建电子将更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创新国家队、主力军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攻坚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供应链,致力打通中国建筑全产业链最后一环,助力构建中国建筑智慧生态,打造智慧建造协同一体化体系,成为中国建筑信息化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