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粮仓,淮米飘香”。作为产粮大市、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淮安正加快建设仓储设施,全力保障粮食安全。近日,由中建安装承建的苏粮淮安粮食仓储物流项目一期竣工投用,1万吨稻谷、小麦已顺利入仓。
作为江苏省粮食集团“十四五”战略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一期占地约40亩,华北公司承建18座一万吨级浅圆仓及提升塔、工作塔、综合楼等相应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满足18万吨粮食的仓储、物流,进一步优化储备库布局,提高粮食安全保供能力,助力淮安打造千亿级食品产业基地。
品质履约 打造放心仓
在淮安市清江浦区黄码港,18座浅圆仓矗立河畔,成为运河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黄码港食品加工和粮食储存的重要载体,每座粮仓筒体直径25米,仓顶最高可达39米,属于大型浅圆仓,单个筒仓施工周期近40天,如何科学统筹、高效履约?给建造技术和安全管理带来挑战。
为确保建设高效推进,项目团队运用双仓滑模工艺进行仓壁施工,将两个筒仓滑模平台组装在一起,双仓同步滑升,平均8天完成一组顶升,施工快捷高效。在仓顶施工中,项目团队也一改常规做法,前期深入分析和演算筒仓支撑承载力,选用贝雷架支撑体系装配式施工,以标准化桁架片、圆管为主要材料,短期内快速搭建仓顶锥壳施工平台,相比于传统施工投入减少40%。
现代化粮仓实现绿色优储、恒温控温是关键。项目团队严把建设品质,筑起厚度超30厘米的墙体,在仓体外部涂刷反光隔热材料,为粮仓穿上节能“外衣”;在仓顶覆盖聚氨酯保温隔热层,通过热熔方式将防水卷材与仓顶无缝衔接,避免日晒开裂,为筒仓低温存储提供最佳环境。
安全储运 住上保鲜房
走进筒仓,内部高大宽敞。仓顶上方装有29根蓝色多功能线缆,每根线缆分布着14个传感器。待粮食“入住”后,这些电缆将插入粮堆底部,实时感知每个角落粮食的温度、湿度变化,并将粮情信息传入粮仓的“大脑中枢”中控室,进行数据集成分析,确保安全智慧储粮。
施工中,项目团队严格控制每一道施工工序。在筒仓气密性的技术控制上,结合规范基础和施工经验,侧重对仓壁裂缝控制、施工缝处理、预埋孔洞封堵等细节,制定统一操作、验收标准。投用前,项目团队进行气密性监测,仓内压力从1000帕降至500帕的半衰期控制在1分钟内,远超国家储备粮库要求。
在施工现场,运粮车有序扦样、过磅,秋收的粮食经过专业除杂、清洁,通过斗式提升机顺利入仓。每座筒仓内还配有专业清仓机,通过仓外远程控制,可以自主规划路径,有效预防粮食板结霉变,在粮食出仓时实现全仓清扫,有效减少残留损耗,安全高效。
精耕细培 激活新潜能
粮仓建设与传统建筑施工不同,其专业性强、施工难度大。项目团队多为“95后”,虽干劲十足但缺乏实战经验,如何让“青苗”快速成长,完成从“书本”到“一线”的过渡?项目经理张礼尧组织项目铁三角为青年员工开展“每周一讲”,从生产重点、技术规范、安全知识逐一讲解;同时“教考”结合,质量、安全、商务等多个系统开展“每月一考”,包含理论应用和实践操控,帮助“青苗”快速提升专业技能。
如此“精耕细培”,项目团队成长迅速。面对建设重点难点,大家齐心协力,勇于担重担,全力以赴保障高效履约。筒仓主体滑模期间正值初冬,生产经理马文波带领团队24小时轮班值守,根据天气情况对混凝土坍落度、初凝情况进行实时调整,紧盯仓壁收面情况,严格把控钢筋间距、搭接长度等关键性指标,确保滑模优质高效。
“95后”总工宋家辉与“00后”程坤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师徒。编制《浅圆仓基础筏板施工方案》时,两人发现传统木质模板施工速度慢、周转效率低,不利于后续工序衔接。师徒两人借鉴先进施工经验、主动联系厂家,创新定制弧形槽钢龙骨外模板,与传统木模板相比强度大、出模更加美观,大大节省安装、拆卸模板时间,施工效率提升2.5倍。
建证好“丰”景,助力粮满仓。中建安装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进一步夯实“大国粮仓”保障能力,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