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更制“绿”!中建安装打造全球最大单体机场“制冷心脏”

发布日期:2025-10-15
【字体:打印

岭南风骨,湾区新翼。近日,中建安装承建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配套供冷工程竣工。这座大湾区超级枢纽的“绿色肺叶”已准备就绪,将于今年10月底正式投用,为每年超1亿旅客带来岭南“四季如春”的出行体验。

image.png

作为中国民航、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项目位于全球最大单体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东南侧,总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建成后,将为T3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等多个片区提供供冷服务,进一步提升旅客出行体验舒适度,助力加快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提升国际枢纽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南方公司承建冷站全部施工任务,中建电子承建综合交通中心智能化工程。

 

匠心攻坚  下好高效履约“先手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深基坑施工是项目团队攻克的首道“关卡”。项目2024年4月正式施工时恰逢广东雨季,丰沛雨水汇聚基坑,犹如“水帘洞”,给基坑开挖带来巨大挑战。项目团队临危不乱,科学制定排水方案,设置4个智能监测点检测土体位移、沉降、地下水位等情况,并在基坑周边布设4个高效集水井,配置4台大功率智能水泵昼夜不停抽排,确保基坑处于“干爽状态”。同时充分利用晴好天气的窗口期,高峰期动员100余名土建工人齐上阵,比计划工期提前整整15天完成基坑施工,为后续作业抢出宝贵时间。

 image.png

基坑甫一成型,团队立即展开混凝土浇筑攻坚战。项目冷罐、冷站主体结构基础承台混凝土方量共计25000立方米,若浇筑不当,将影响冷站稳定运行和使用寿命。为此,团队研发出“三明治式”精控降温技术:将整体浇筑分为2个区域、3层厚度逐步推进,同时在每层底板内埋设冷凝水管,形成“弓”字型降温布局,浇筑完成后立即覆盖养护,经过连续30小时不间断作业,最终一次性浇筑成功,实现“零裂缝”,打造稳如磐石的“底座”。

 

精工筑造 焊牢品质工程“硬标杆”

 

作为白云机场温控系统的“心脏”,制冷机房承载着7台56吨级冷水机组、22台水泵及600米DN1000管网,设备布置紧凑、密度大,如何让它们在有限空间内快速精准就位?项目团队通过BIM技术将管道支管拆解为280个预制模块,实现工厂精密加工与现场快速拼装,将工期缩短15天;面对超大型设备,运用数字化预演技术提前模拟运输动线与吊装方案,并引进电动地坦克等专业设备,仅用36小时便实现全部设备精准就位。

 image.png

在蓄冷罐的建造过程中,项目团队同样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三台蓄冷罐单台直径36米、高18.3米,总焊缝长达11000余米,项目团队化身“金属裁缝”,采用钨极氩弧焊进行打底,再用手工电弧焊填充盖面的复合工艺,同时,为防止焊接过程中变形,创新采用先焊立缝后焊环缝工序,同步在罐体内壁架设十字支撑定型模具,最后对全部焊缝实施100%无损检测,一次焊接合格率达98%,短短两个月内高质量建成三座蓄冷罐。

 

智慧赋能 驱动绿色运维“新引擎”

 

面对广东常年高温天气,传统“大水漫灌”式供冷已难应对现代枢纽需求。在智慧能源指挥中心,冷源群控系统通过遍布航站楼的数千个传感器,每半分钟采集温度、人流等数据,自动调节制冷设备运行,实现精准供冷。系统还能根据不同区域温控偏好,结合天气预报与航班动态,预判未来12小时用能需求,每年节省电力超600万度。协同运作的智慧能源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全机场水电气热等能源流动,分析季节及区域用能特征,自动识别高峰时段并生成调峰方案,通过错峰运行将综合能效提升20%。

 image.png

而智慧赋能的惊喜不止于环境舒适,高效的交通换乘也是提升体验的重要环节。在中建电子承接的综合交通中心,项目团队为打造人车“快进快出”的通行场景,运用新一代信息化手段搭建了“全面感知、深度融合、科学决策”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通过整合GTC停车楼、机场大巴、城市地铁等相关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实现地面交通与航班的无缝对接,提升旅客换乘效率和出行体验,进一步提高机场交通管理效能。

专业铸就品牌,匠心成就未来。中建安装将充分发挥专业建造、精益建造优势,践行高标准履约,打造品质工程,不断擦亮机场建设专业品牌,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中建股份微信

中建安装微信

中建股份微博

中建安装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纪检监督举报 | 拖欠账款事项投诉公告 | 投诉平台 | 违规举报

Copyright © 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苏ICP备17065014号-1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
验证码:
CA登录  CA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