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润泽,水脉新生;民生普惠,清泉共济。近日,中建安装承建的“引江济淮”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利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全面完工。
作为安徽省2023年重点项目,项目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南京公司主要建设汝集5万吨/日地表水厂、约235千米DN150-DN800配水干管、部分设备更换等内容。项目通水后,将实现城乡供水资源共享和配置优化,满足利辛县110万城乡居民用水需求,有效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工艺加持 高效建造
为攻克当地水资源短缺、水中含氟量过高的难题,利辛县依托“引江济淮”工程,将其作为主要供水来源,同时保留原地下深水井,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保障群众用上优质、放心水。
在汝集水厂的建设进程中,项目团队创新性采用“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双级净化工艺,对江水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的深度净化,高效去除水中杂质,深度降解污染物。此外,团队还利用高强度脉冲,给供水管网做深度“大扫除”,减少过程污染,构建起从水源源头到用户水龙头的全方位立体防护体系,使出水浊度从8NTU降至0.6NTU,色度异味问题得到显著改善,水质全面优于国家标准。
针对水厂项目水池结构不规则、施工工艺复杂的行业难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毫米级”精度的浇筑技术,实现异形结构体同步成型,相比传统分段浇筑,该工艺通过一次成型实现接缝零缝隙,有效规避长期使用的渗漏风险,在提升整体结构40%刚度的同时,还能缩短50%的工期。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后续同类水厂施工总结出一套可复制、高效落地的实操方案。
科技赋 能民生为要
项目235公里输水管线穿越河网、岗地、村镇聚居区等多重复杂地质单元,为此团队创新运用GIS+BIM融合技术,利用GIS技术进行快速测量与分析,获取精确的地形地貌数据同时,通过BIM技术对管线与沟渠、道路、地下构筑物的52处交越点进行施工碰撞模拟,有效提高现场施工精度,确保现场一次成优,缩短20%施工工期。
其中,输水管线需穿越深度18米的生态河道和G36宁洛高速公路,面临施工区域地下水位高、粉砂地层易塌方等问题,项目团队采用“沉井+顶管”组合工法,在河道两岸分别开挖两个深20米的密闭工作沉井,可有效阻隔地下水、支撑粉砂层防塌方;借助“北斗导航+高精度激光测量”技术,将管道顶进偏差控制在每米不超过0.05毫米,搭配护壁泥浆,成功穿越河道与高速公路,确保管道在25米水深处实现零偏差对接。
作为保障居民用水“最后一公里”,项目团队尤为重视57座乡镇农饮水厂的设备升级和工艺焕新改造工作,选用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星夜特攻队”,运用水力仿真模型精准计算居民用水低谷曲线,将施工时间锁定在凌晨1点以后,同时借助高频感应加热技术,帮助管道接口材料在极短时间内迅速熔合,将55米管道的接驳时间缩短至3个小时以内。历经15个夜晚连续奋战,于春节前夕圆满完成设备迭代升级,实现居民用水“无缝切换”。
关怀达户 民愿共筑
由于地下管线工程涉及征地拆迁工作,为取得沿线居民的支持与配合,项目团队在2023年10月进场伊始,就建立项目部+政府部门+当地居民“三维联动”机制,由项目经理牵头成立临时征地协调小组,将235公里管线迁改任务分解为多个节点,同步标注30余处重点协调区域,派遣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主动与居民深度沟通,搭建问题解决绿色通道,确保问题不过夜,事事有着落。
“管道拆改会影响家中用水嘛?”“道路围挡起来,我们出行怎么解决?”咨询点一经开放便吸引众多居民主动参与,工作人员详细记录每条诉求,每日汇总分析后,区域负责人会主动入户沟通,排查问题根源帮助解决难题,将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精准转化为分项落实的施工详图,以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管道拆改工作加速落实。
同时,项目团队还采用发放施工告知卡、免费水质检测等举措化解居民担忧。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联合村民成立“方言协调小队”,用乡音向邻里解释工程意义,通过接地气的沟通消除误解,居民也逐步从担忧转为支持,主动配合施工,工程进度较计划提前15%。
一泓清水,承载着皖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建安装集团以匠心践初心,用“水脉”连通“民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书写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壮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