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十五届全运会的号角在南粤吹响,广州作为核心赛区,多座专业场馆已准备就绪,静候四海健儿,共赴巅峰对决。但全运的意义,远不止于赛期的荣光,更是推动全民健身,升级城市功能的引擎。值此盛事,广州体育版图又再冉冉升起一座能“听风观海”的超级体育馆——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
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最南端,总建筑面积46.7万平方米,由综合体育场、多功能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三大核心场馆构成,中建安装南方公司负责综合体育馆及其附属设施综合机电工程。馆内可完成冰球、篮球等二十余项赛事转换,可承接NBA、NHL等顶级赛事。未来,它将以全国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综合性多功能体育馆之姿,成为融合赛事、演艺与全民健身的超级平台,进一步推动湾区文体事业高质量发展。
精细管控 打通提效“加速道”

项目规模大、工期紧, 涵盖多专业、多施工单位交叉作业,为实现高品质履约,项目团队围绕生产组织、技术支撑、安全管控三大核心统筹推进,坚持“空间布满、时间用足”,高峰期投入施工人员超500人、各类机械设备百余台,管理人员全程值守,实现“有作业面即有管理”。推行“日控-周调-月评”三级管控机制,每日紧盯计划执行,每周统筹优化资源与工序,每月评估进展并动态调整施工战略,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全程受控。项目最终提前一个月圆满竣工,并收获业主的高度认可与书面表扬。
坐落于伶仃洋畔强台风高发区,团队将防涝排水作为关键目标,实施全链条精细管控。设计阶段组织多方联合评审,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排水路径,确保方案具备应对持续强降雨的冗余能力。施工阶段执行闭水试验与管道内窥检测,对每个雨水斗、每段水平管实施编号追踪与责任验收,确保全系统零缺陷交付。2025年5月“龙舟水”期间,项目经历连续7日强降雨,排水系统运行稳定、场馆屋面无积水,地下空间保持干燥、系统效能全面达标,为类似滨海项目提供了成功范本。
聚智攻坚 啃下创新“硬骨头”

项目建设的体育馆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其风管总量却高达15万平方米,超过了体育场与游泳馆的风管量总和;受折扇造型屋顶影响,馆内管线密集,弧形结构复杂,项目团队以BIM技术作为数字化建造核心,对全系统管线进行集成优化与碰撞检测,构建弧形区段的管线模型,精准定位二次结构预留洞口,实现管线路径一次成优、洞口一次成型,从源头避免后期返工,将碰撞问题处理周期缩短15%。项目BIM应用成果荣获“新城建杯”三等奖、住建部智能建造大赛一类成果。
考验不止于此,在攻克深化设计难题后,高大空间施工难题接踵而至——屋面钢结构最高点达46米,施工覆盖面积近万平方米……体量庞大、作业面高、施工复杂。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施工,成为项目团队思考的首要问题。为此,项目团队创新搭建型钢操作平台,形成稳定作业面,让高空作业也能“如履平地”。采用电动葫芦实现材料的集中垂直配送,并严格执行专人负责、专人监护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工序有序穿插与紧密衔接。
匠心赋能 立起品质“新标杆”

为给观众打造舒适清凉的观赛环境,项目团队潜心攻克座椅送风系统关键技术,面对馆内约1.2万个送风口带来的系统阻力大、风量分布不均的挑战。团队采用装配式施工与定制化制造方案,选用工厂预制的圆形风管作为主送风通道,与座椅下方风口实现精准对接,将空调风直接输送至观众呼吸区域,配合风量调节阀,可有效降低阻力与噪音,实现“风随人动”的个性化体验。
在观众看不见的细节处,团队也同样倾注匠心。为确保场馆供水安全稳定,项目引入高效节能的数字集成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同步搭建二次供水管理平台,打造无人值守的“智慧泵房”,通过压力自适应调节、设备智能启停,实现了系统性节水降耗;平台实时集成水质、环境与设备运行数据,结合人工与在线双重监测机制,构建起安全、节能、可持续的供水系统。
序幕已启,未来可期。以这座临海而立的“湾区之心”为证,中建安装南方公司将继续发挥在大型公建领域的专业优势,秉持精益建造的核心理念,深耕湾区,建设更多精品工程,书写高质量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