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通,百业兴。钢轨延伸处,是人畅其行的民生温度,更是城兴其脉的时代刻度。十八载春秋流转,从广州地铁5号线初试锋芒,到深圳地铁9号线、13号线开拓新篇;从东莞地铁2号线舒展岭南水乡的筋骨,到南宁地铁2号线串联起东盟门户的脉动......南方公司轨道交通机电团队在一次次推陈出新、大胆探索中,以一系列创新性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模式和精准化解决方案,不断塑强轨道交通类项目建造水平,持续为城市交通网络的迭代升级贡献力量。
本期《品牌文化故事》带你走进中建安装南方公司轨道交通机电团队的故事,一起感受文化温度,传递品牌力量。
破界求新 探索中克难而进
2007年,我们在华南交通枢纽广州叩响轨道交通领域首战——广州地铁5号线机电安装工程。从房建类的点状施工到轨道交通类的线性工程,这是一场全新的转型挑战,更是对我们多年来机电安装专业化建造技术和履约管理水平的“大考”。
面对挑战,时任项目经理吴景宝带领团队每晚潜心研读轨交施工标准规范;白天深入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优化施工工艺。在项目临建的集装箱里,一块写满技术要点的白板成为团队的“宝典”,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施工难点及解决方案。
环控系统施工中,吴景宝注意到主风管与支风管连接处频繁发生漏风,极大地影响了施工质量及效率。他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创新将风管转移至工厂采用高精度数控设备进行加工,并研发专用定位工具确保安装精准,顺利将漏风率降至2%以下,将风管安装时间从原计划的60天缩至26天,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和质量。该技术还被写入公司技术手册,在后续轨道交通项目中广泛应用。
凭借那股子钻研的坚韧劲头,项目团队稳扎稳打推进建设,最终项目实现机电专业提前半年顺利竣工,质量验收一次性通过率100%,以优质履约收获业主高度认可。我们也凭借这份出色的履约成绩,陆续中标广州地铁2号和8号线延长线、6号线首期和二期、知识城线机电安装工程,为我们进一步开拓华南区域轨道交通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我们作为机电总承包单位,参与建设中建集团在深首条地铁项目——深圳地铁9号线。我们负责两个标段共9站10区间的机电安装工程及疏散平台工程,其中8个区间穿越市中心、3个站点为大型换乘站,材料进场和吊装难度大;彼时因市政拆迁延误,我们工期更被压缩至合同工期的50%,施工难度不言而喻。
时任项目经理封国强带领团队迅速调整策略,提前利用BIM技术模拟管线敷设,借鉴广州地铁5号线装配式施工理念,在设计阶段即确定70%的管线在预制厂加工,同时研发可调节模块化支架系统,使现场安装效率提升80%。这些前置举措,保障我们机电安装工程提前3个月完工,更助力项目提前两个月通车,刷新了深圳地铁建设速度,也进一步推动装配式施工技术在轨道交通类项目的实践应用。
以点带面 开拓中裂变增长
2016年,我们挥师南下,以南宁地铁2号线为支点撬动广西市场。该项目开创中国建筑“合资+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新模式,我们作为机电主力军深度参与全线常规机电、铺轨、四电建设。
拓展新市场也面对新挑战。受拆迁进度和地质环境影响,南宁地铁2号线为“边设计边施工”模式,给我们施工带来了种种不确定性。为攻克难关,我们迅速成立设计协调小组,与设计单位建立起高效的沟通应对机制,深度介入前期设计规划,确保信息互通;并利用BIM技术进行冲突检测和优化,处理净高不足、安装空间紧张等问题183处,实现零返工、零抢工。
在南宁剧场站施工中,我们面临着排风管道、给排水管线与电气线路在同一空间内集中敷设的挑战。吴景宝创新采用“竖向分区、横向分层”的管线布置方法,利用3D激光测量仪进行精准定位,保证了管线安装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远低于行业规定的8毫米标准。如此高精度的安装水平,连评审试运营基本条件的专家组都直呼不可思议。
凭借在南宁地铁2号线的高品质履约,2020年,我们顺利承接了南宁地铁5号线项目邕宾立交站至金桥客运站3站3区间常规机电安装施工任务。作为南宁首条全自动驾驶线路,项目系统集成度高、防火要求严格,且热滑调试需提前三个月启动,原本八个月的工期压缩至五个月。由于新冠疫情的肆虐,防疫管控措施导致设备材料供应链受阻,关键设备到货延期;另一方面,人员流动限制使项目团队面临管理人员短缺的现实难题,仅有3名老员工和8名刚入职不久的新员工驻扎现场。
双重困境之下,我们着力构建“备选供应商库”,通过多渠道协调物资采购,与供应商开展线上面对面商务洽谈,设立专项保障机制,从制定采购计划伊始,便安排专人跟进关键设备进场进度。并通过建立“老带新”培养体系、开设线上“云课堂”,通过传帮带“教在平常”、专家授课“补强短板”等方式,全面促进新员工专业水平提升。我们还通过创新研发“大型螺旋钢管水平运输装置”技术解决了地铁狭小空间内大型设备移动难题,将传统吊装效率提高30%……在一次次磨砺中,我们突围困境、攻克难关,以专业护航高品质履约,保障南宁地铁5号线实现按期顺利通车。
同时,我们创新研发的管道套丝自旋辅助装置、UPVC排水管道防渗漏结构等6项科技成果,相继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项目还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安装之星等省级及以上奖项6项。我们也凭借此次优质履约,成功带动市场开拓,拿下南宁地铁6号线工程,成为推动公司轨道交通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
聚势谋远 磨砺中提质升级
随着行业口碑的提升,项目承接量不断增加。为更好统筹管理轨道交通业务,提升项目履约能力,2023年1月南方公司基础设施事业部应势成立。事业部打破传统单一项目管理模式,实行“总部+项目”矩阵式管理,通过组建技术专家组、设立资源协调中心、建立质量安全督导机制等举措,为项目提供全方位保障。
事业部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佛山地铁3号线。因土建移交滞后,工期由18个月骤减至11个月,事业部迅速行动,实施领导班子包保责任制,每人驻扎一个站点协调资源;建立“红黑榜”每日晾晒进度,关键节点完成率与绩效强关联;开展“质量明星站点”月度评选,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实行“周预警+月考核”动态管控,仅用12天就扭转被动局面,在抢工高压下仍斩获业主8次表彰:“项目团队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扭转进度落后局面,确保节点目标顺利完成,这种高效的执行力和专业精神我们给予高度认可!”
精益管理在深圳地铁13号线二期北延项目不断深化。作为联合体成员,我们负责全线9站9区间和光明城地铁站的常规机电、装饰装修工程(除公明车辆段安装装修工程)以及公明车辆段轨道及接触网工程,涵盖数十个专业,涉及大量施工接口,且有4家监理、5家总包参与管理,协调量不言而喻。于是我们提出了“一站一项目,站长即核心协调者”的理念,从施工筹备到交付,站长全程负责。此外,我们还有严格的站长碰头会,项目经理每晚召集站长会议,全面梳理施工进展,集中讨论重难点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确保信息共享,保障各站点关键节点同步推进。
在管理效能跃升的同时,我们还重视服务品质的提升。在深圳地铁13号线高新中站,站长于礼震发现传统布线会浪费50厘米层高,于是主动研究分层布线方案,按照“先风管后水管”的原则分层穿插排布,为后续大型设备腾出了充足安装空间。
这种精细化服务还渗透到设备运行的每个细节。我们在消防水泵压力表上增设负值,有效预警可能出现的负压抽吸风险;在制冷机房风柜正上方的风管上做软接处理,防止风柜震动时与风管碰撞产生噪音,避免损坏设备;甚至对设备铭牌进行防腐处理,确保运营期间信息清晰可辨……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都体现了我们对业主需求的精准服务、对专业品质的极致追求,赢得了业主交口称赞。如今,深圳地铁13号线已完成南段通车,正全力冲刺保障北段年底通车运行。
一轨贯西东,城际绘长虹。在累计承建15条、150余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后,我们凭借扎实的技术积淀和不断突破的专业能力,顺利承接了芳村至白云机场、深惠城际2条跨市域铁路机电工程建设。目前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换乘通道已完成交付,其他站点也将陆续进入施工阶段,深惠城际2标段也已通过常规机电样板验收,各站机电施工即将全面展开。
未来,我们还将着力迎接深圳地铁25号线、南宁地铁6号线以及更多轨道交通线的攻坚之战,用更精益的建造技术提升工程品质,以更精进的管理方式护航高效履约,在轨道交通领域持续深耕,全方位提升专业品牌影响力,为城市脉络注入跃动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