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蓝、草地黄,白色风车屹立山间,随风转动,为居民生活带来勃勃生机。近日,中建安装承建的中国中车围场县100兆瓦风电场项目首台风机吊装成功,为后续并网发电打下扎实根基。
项目位于承德市围场县,工程建设规模为20台5兆瓦风机,华北公司承建包括风电场、升压站、35KV集电线路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发电2.3亿千瓦时,每年节约标准煤约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对推动围场县产业升级、增添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拓路筑基 安全履约
项目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过渡带,地形高低起伏,地貌陡峭复杂,而单台风机最高120米,筒仓、机舱、风轮总重超700吨,为了让百米高的风机在山间稳稳屹立,项目团队对20个风机点位进行提前勘探,针对地质特点,为每座风机打造了底面直径22米、埋深4.2米的自重式扩展基础,混凝土满浇筑量达800立方米。
然而一台商砼车承载量约12立方米,最远处风机距离山下商砼搅拌站也有2个小时的车程。为保证连续浇筑,项目团队提前规划浇筑时间、数量和行车路线,保障全天连续浇筑无缝衔接。山顶气温瞬息万变,每台风机基础连续浇筑十几个小时,往往会经历大风、低温、浓雾等不利条件,项目团队连续驻守,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采用保温、保湿等养护措施,高质量完成首批混凝土基础浇筑任务,为风机吊装筑牢扎实根基。
基础稳固后轮到“主角”入场,首台风机吊装点位于海拔1500米的山脊线上,途经2个村庄、多条弯曲狭窄的小路,而风机吊装需使用1800吨汽车吊等各类大型机械近10台,为保障大型机械、构件顺利上山,项目团队提前多次对道路、桥梁进行承载力复核,扩宽8处转弯半径较大路段、累计碎石换填3公里淤泥河道,保障各类设备运输安全。
精准施策 高效吊装
“坝上一阵风,从春刮到冬。”坝上风资源丰富,但也给风机吊装带来很大挑战。为抢抓风速窗口期,项目团队凌晨就到山顶风机点位等待,轮流值守进行风力检测和现场评估。一切就绪,只待“合体”。随着一声令下,1800吨汽车吊将首节塔筒缓缓吊至风机基础上,与风机底座完美结合。随后的4天内,5节风机塔筒及机舱吊装全部完成,白色塔筒直冲云霄。
随之迎来关键的叶片吊装,叶片吊装对风速、风向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风机叶轮直径近200米,扫风面积相当于4个足球场,若采用传统叶轮整体吊装难度极大。项目团队经过反复推演,采用单叶片吊装,在百米高空完成轮毂对接,既可提升吊装风速上限、争取更多窗口时间,还可以节约至少30%用地面积。
百余米高空的精准对接犹如航空器对接空间站,叶片与轮毂的连接螺栓多达数百颗,吊装过程需要在离地115米高空将每一颗螺栓严丝合缝对接,同时要保证叶片不发生扭曲和磕碰。项目团队运用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起重机运行状态、吊装构件位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动态调整直至精准对接。经过连续10余个小时的不懈努力,风机叶片与轮毂精准对接,首台风机顺利完成吊装,百米风机犹如钢铁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
微光成炬 向风而行
“知道风电项目建设难,却没想到挑战这么多。”有着20年一线管理经验的项目负责人王成滨是团队里定心石一样的存在,他和同事踏遍了风场项目的每一座山、每一片林,每一个风机点位都像地图一样刻在脑海里。踏勘、选址、运输、吊装,这场御风之旅既是一场与自然的浪漫之约,也是一段充满挑战的征程。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这是打头阵的踏勘小分队每天的真实写照。刚进场时,风机点位还未最终确定,一旦设计稍有变更小分队就扛上器材和干粮上山测量,一去就是一整天。“95后”肖凡是小分队的成员之一,每天不仅要爬十几公里山路,还要忍受灌木沙棘带来的累累伤痕。“我最喜欢站在踏勘的最高点,深吸一口气,疲惫一扫而空。”有时,夜露归来的他们也会给兄弟们带来林间美味,几朵蘑菇、一串沙棘,从春到冬,项目累计完成500余次、现场80个点位及16条道路的踏勘工作,为项目顺利进场提供良好条件。
运输难是山地风电项目的另一个天然属性。坡大、弯急、路窄,给项目施工带来很多挑战。生产经理刘飞当仁不让当起急先锋,无论风雨奔走于场内场外,盯靠每个作业面,协调渣土车、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一米一米向前推进,保障风机设备安全到位。
吊装现场附近的农舍是大家的“中转站”。首次风机吊装期间正值冬季,房间内没有集中供暖设备,大家就烧起火炕取暖。无数个深夜,大家裹着大衣,聚在这个“小窝”里商讨施工方案、开展技术交底,仔细核对每一项设备数据,确保吊装安全有序。叶片吊装当天,气温接近零下15度,项目团队全员坚守一线,现场技术把关、多方旁站监督,数十盏夜间施工灯与空中星月遥相呼应。经过15个小时的坚守,直到叶轮“咔嚓”一声就位,现场不约而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深耕“双碳”领域,拓宽绿色赛道。中建安装聚力风电新能源市场,以专业优势推动地方转型升级,向绿色发展的新征程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