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德州临邑老厂区的薄雾,1995年的春风裹挟着柴油的咸涩,在锈迹斑斑的管廊间穿梭。当第一台塔器如钢铁春笋般刺破天际,谁也不曾预见,三十年后的今天,这场始于渤海之滨的共融征程,正在“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恒源马来西亚炼油厂里熠熠生辉。
从齐鲁大地到东南亚版图,从一台塔器的制造安装到整座园区的总承包施工。三十年来,中国建筑旗下中建安装致力为能源化工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专业化保障,与恒源石化持续深化“工程建设+产业运维”合作模式,构建共融发展、价值共享的合作新格局。本期“本真本味中建故事”邀您走进中建安装与恒源石化三十载共融发展的故事。
破土·合作新芽展生机
上世纪90年代初,计划经济的脉络仍深植于中国经济的肌理,国企合作多为“分配式”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建安装作为建设领域的“国家队”,与恒源石化地方重点炼厂结合,搭上了计划经济的“最后一班车”。
90年代恒源石化原厂区的烟囱像支巨大的铅笔,在居民楼的天际线上划出青灰色的线。“设备间里交错缠绕的管线如同老藤缠树,操作工们戴着口罩穿梭其间,空气里浮动着机油与焦灼混合的气息”,时任30万吨/年常减压改造工程项目经理的高立杰犹记得初次踏勘现场的场景。
三十万吨常减压装置改造现场,施工难度远超想象——要在不停产的情况下给装置“换心”,就像给飞行中的飞机换引擎。在直径不足五米的设备间里,我们利用检修的间隙,将换热器模块化,在蛛网般的管线间“穿针引线”。
当时我们连续72小时守在现场,困了就裹着军大衣蜷缩在管廊下,醒了就继续核对参数。“成了!”当改造后的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两家企业间信任的种子也在悄然萌芽。
90年代末,国营企业改制浪潮涌动,恒源石化被批准为“全省第一批、全市第一家股份制试点企业”,2001年,军人出身的王有德临危受任恒源石化董事长,不到2年时间,恒源石化的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而同样具有“兵转工”历史的中建安装,凭借30-50万吨/年常减压改造等3个项目的高效履约,在千禧年初,双方的合作迎来了质的跨越。
一次试车成功、提前完工、高效生产……从三十万吨常减压装置改造到五十万吨常减压改造,再到百万吨级常减压装置拔地而起。十年间,凭借优质专业的履约服务能力,中建安装在常减压改造、聚丙烯扩建、延迟焦化等20余个接续不断的项目施工中不断助力恒源石化产能再扩大,发展成为山东地炼行业的技术领先企业。
源源不断的合作反哺了双方的共赢发展。作为当期规模最大的石化类工程,100万吨/年延迟焦化土建安装工程、3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工程的顺利投产,填充了中建安装当期延迟焦化、重油催化裂化类型项目的施工空白,助力中建安装石油化工总承包资质从一级升为特级资质。
对恒源石化的优质高效履约,也使中建安装在鲁北的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从合作一个企业到合作一批企业,从恒源石化到桦超、海科、金能石化等一批山东省属地化工企业,双方的合作共赢从破土的春芽,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一圈圈的刻度里藏着两家企业的成长年轮。
破局·逐绿前行绘新景
2010年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国家“退城入园”政策为产业布局优化与城市功能提升指明了方向。山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行降杠杆、去产能举措,十家地炼企业在这场产业洗牌中应声关停,恒源石化便是其中之一。但这家老牌炼企没有就此沉寂,而是以十年之功潜心规划、蓄势待发。
2012年,中建安装正式提档升级为中建集团二级单位,在转型升级追求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同年,恒源石化提出构建“炼油向境外转移,化工向城外转移”的转型升级战略思路。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下,中建安装再度与恒源石化紧紧携手。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座始建于1970年的老厂区慢慢被密集的居民区包围,“化工围城”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居民的一块心病。恒源石化决定将老厂区就地拆除,搬迁至临邑化工园区,为沿黄城市发展“腾笼换鸟”。
而我们也乘着东风,凭借多年的合作与信任,成功中标恒源石化首批退城入园转型升级项目——30万吨延迟焦化、特种油、芳烃等装置的工程总承包,刚从文莱、泰国回国的项目经理刘平带领30余人的团队,从进场开始就定下高起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四高”目标,克服场地限制、地质条件及车辆限载等因素快速穿插施工,提前30天完成所有大型设备吊装、提前20天完成工艺管道安装、保温、调试,最终整体工期比预计提前2个月,抢先完成试压,达到试生产条件。双方的信任伴随着一个个节点的提前达成,如同春日的藤蔓,在每一次默契配合中悄然生长。
面对55万吨油浆萃取装置的庞然大物,我们独创的码板焊接法让325吨重的富芳烃油分离塔稳稳矗立,筒节棱角度始终控制在5毫米内。所有大型设备安装完成后,试压是保证装置运行安全的综合“大考”。为安全高效推进试压工作,我们开启了“双倍防护”工作。
首先对加氢装置中气密性要求极高的焊接阀门进行无损检测全覆盖,确保检测合格率100%,筑牢第一道防线。同时,创新为全部法兰装上防护罩,避免设备、管道中残留的有害物质,因压力过大发生液体喷溅、泄漏,对现场工作人员及周围设备造成损害。在双重防护之下,试压速度也稳步提高,我们仅用15天便圆满完成试压任务。
从初建时的一片荒芜,到塔器林立的新石化基地,当退城入园项目焦化装置产出的第一批焦状物质品质远远高于设计时的标准,安全、高效、优质的履约成果,再次加深了我们与恒源石化的合作与信任。在这场破解“化工围城”的答卷中,我们从3家主建设单位中脱颖而出,连续10个月获得月度评比第一名、年度优质供应商等荣誉称号,一举拿下了瑞来顺酐装置、台湾鲁志伸醋酸纤维素等一系列后续施工项目。正是这一次次转型发展中的相互扶持,铸就了比合同更牢固的战略互信。
远航·精诚携手跨山海
潮起山海间,风从东方来。随着恒源石化“炼油向境外转移”战略的提出,当恒源收购马来西亚第二大炼厂——壳牌马来西亚炼油厂后,中建安装与恒源石化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一场跨越山海的筑梦画卷次第展开。
2021年,当时的恒源马来西亚炼厂正紧密筹备2023大检修(2023TA)项目,面对全厂服务多年的日本SANKU和马来TDE等属地企业服务理念的差异,恒源国际决定带领国内合作较好的企业“走出去”,中建安装紧抓良机,揭开了两家企业“组团出海”的序篇。
时逢全球新冠肆虐,时任一公司副总经理的刘丽带领着3名骨干员工远赴海外,由于检修类海外项目的施工经验不足,恒源团队主动带领他们走遍了马来西亚的每个工业区。一年的时间里,他们“戴着口罩跑市场”,详细梳理马来西亚当地的市场环境、规章制度与技术标准。凭借着高工效和强大的劳动力资源保障优势,中建安装成功中标恒源马来西亚2023年大检修(2023TA)项目,中建安装与恒源石化的海外合作开启了新篇章。
作为中建安装首个执行海外标准的石化类项目,E451装置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地脚螺栓因长期受腐蚀而严重损坏,需要将旧装置拆除并更换新装置。但装置周围塔器林立,空间狭小,给吊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更为复杂的是,地下电缆线路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整个炼厂运行。
为了确保吊装安全,他们采用了先进的GPR技术对地下电缆及管道进行扫描,准确掌握了其布局。基于扫描结果,他们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在大型履带吊的履带下铺设了路基箱,增大接地面积,降低对地压强,确保在吊装过程中不会对地下线路造成任何损害,为吊装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他们通过静载试验对地基承载力进行了严格检测,保证地面最大沉降量不大于50毫米,在重重困难的围堵下,开辟出了一条安全吊装通道。最终,他们仅用两天就实现了设备 “以旧换新”。那一刻,所有的汗水与努力都化作了成功的喜悦,在装置区内久久回荡。
12小时确定维修焊接方案,24小时顺利完成焊接施工,48小时水压试验圆满成功……2个月的检修合同工期,他们用了49天,提前11天就完成了施工费1.5亿元人民币的施工任务。优质高效的履约没有辜负恒源对我们的信任,让我们在后续项目竞争中,成功击败来自日本、马来西亚等强劲国际对手,再次拿下马来西亚恒源炼油厂日常维保项目,成为厂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承揽5+2年维保项目的中国团队。
从第一个项目的完美履约到现在,两年的时间里,中建安装陆续中标了恒源马来炼厂11个项目,合同额近17亿元,恒源马来西亚炼厂已经成为中建安装在东南亚石油化工领域的桥头堡,他们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和供应链资源,为中建安装提供更多的优质客户资源和发展平台,而中建安装也在优质履约的服务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为恒源提供了产业链信息和资源,双方在这片热忱之壤带着蓬勃的生命力共同继续向上生长。
银塔林立的产业园上空,蒸汽与云霞交织成锦缎。从渤海之滨到马六甲海峡,三十载风雨兼程,中建安装与恒源石化的合作版图不断延伸。当中国工程师教会马来西亚员工用“望闻问切”检修设备,而他们也学会了用当地语言说“安全第一”。当国际安全奖的证书跨越重洋,封面上烫金的“卓越”二字,将继续见证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