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证先锋 | 陶新贵:扎根风电塔林里成长的“技术大拿”

发布日期:2023-09-25
【字体:打印

  行走在大美新疆,漫山遍野的风力发电塔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看似悠然转动的风车,却将呼啸的山风转换成澎湃的电流,送到了千家万户。这些常年稳扎山头、屹立不倒的大风车,离不开这位扎根一线成长起来的“技术大拿”,他是中建安装新疆安装化工设备制造分公司的副总工程师陶新贵。


  带头碰硬 筑强技术硬支撑



  时间回溯到3年前,新疆安装开始制作风力发电机重要支撑部件——塔筒。“这3年,新疆各地的好多风力发电塔筒都是我们制造的。这里边,可不容易了。”陶新贵说。从钢板的选材、到数百种物资零件计划计提,然后切割下料、卷圆、焊接、喷涂、每一步都要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文件。

  万事开头难,制作期间,工人们发现,传统的吊装方法会对塔筒造成刮伤磨损,工序间流转不畅就会造成工期滞后,工人们带着问题和图纸找到了陶新贵。了解完情况后,为了解决这类难题,陶新贵带着徒弟和技术人员根据风塔形状、结构、强度等特征,白天在车间里测量、实验,晚上回办公室使用绘图软件建模,不断优化模型,反复建模测试。

  最后陶新贵采用有限元软件对三维模型模拟吊装过程的受力状态进行多角度分析,再加上一定的安全系数,修整成几何形状最优的受力模型,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吊运方案,为现场风电塔筒的调运提供灵活而精准的技术数据支持。

  2021年,新疆安装化工设备制造分公司顺利中标新疆特变木垒200兆瓦歌美飒风电项目,作为当时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陆上风电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工期紧、任务重、难度高,而彼时的新疆安装刚刚通过歌美飒技术体系认证,能不能做好这个工程,项目部每个人的心里都没底。“怕什么?有困难就上,我来带头!”陶新贵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项目攻坚的46个日夜里,他带领项目人员一遍一遍的跑现场,找问题,面对全英文,甚至部分零件是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风机图纸,陶新贵翻阅了大量的专业词典,挨个将释意标注在图纸之上,在风吹胡杨叶的阵阵声响中,上千页的图纸也渐渐写满了笔记。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陶新贵多次和徒弟马旭开展了“头脑风暴”,他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徒弟的创新思维进行融汇碰撞,师徒共同设计出一种实用新型的吊装工具,吊装完成后即可取出,方便工人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金20万元。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21套风塔提前15天完工,新疆安装的首次挑战“歌美飒风电项目”取得了完美成功。



  筑梦一线 百练成钢铸匠心


  其实,陶新贵也曾经是一名普通工人,1999年,年仅20岁的他选择来到乌鲁木齐加入新疆安装,彼时的他不过是在工地上从事电焊工、铆工等工作。但是天生就爱琢磨的他一工作起来就喜欢搞清楚机器的原理,遇到不明白的就喜欢请教工人师傅,直到自己把问题弄清楚为止。2007年,由于工作突出,他被提拔成压力容器制造厂技术负责人,从此他便在艰苦的施工一线扎下根来,不断磨砺自己的技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3年,在一次普通的车间巡检过程中,陶新贵发现固定加热装置对于筒节的环向焊缝加热效率低,费时又费力。这时他爱琢磨的“老毛病”又出现了,他设想,如果车间能有一个可以移动又适用厚板的快捷加热装置,不就能提高环缝加热效率,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了吗?敢想就敢干,陶新贵立刻根据设想,利用市场上很常见的零件,一周时间就发明制作出一个可以快速加热环缝的装置。而这个装置在日后的新疆巴州东辰160余台压力容器项目中发挥出了大作用,为项目节约工期20余天,节约生产成本近30万元。

  工作24载,陶新贵收获了39项技术创新成果,13项国家专利,发表行业论文8篇,考取了机电工程、市政工程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在工作之余通过自学考试,拿到本科毕业证。以他为负责人的“陶新贵金属结构(容器)制造创新工作室”被评为中建安装“示范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他个人也获得“开发建设新疆奖章”。今年,陶新贵受邀参加《新疆日报》主办的报友分享会,他这样分享自己的筑梦心得:“专注做好每一件事,扎扎实实地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本领,这就是我的成长秘籍。”



  护航成长 创新不止传技艺


  从业以来,各样的攻坚克难,对陶新贵已是常事。多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疑难杂症。2017年,陶新贵和他工作室的16位团队成员集结,一同确立了金属结构(容器制造)的关键研究领域。

  陶新贵领衔的工作室不仅承担着技术创新的任务,同时人才的培养也是工作室的一项重要工作。他的徒弟马旭就是在这样“言传身教”浓厚的氛围下,逐渐成长为工作室的另一技术骨干。

  2020年,在一次风电塔筒加工任务中,设计文件要求不允许吊钩直接吊运塔筒,时间紧、任务重,为解决这一难题,师徒俩白天下车间观察测量,晚上绘制草图。连续20天每天钻研时间都长达13个小时以上,最终不负众望设计出几何形状的受力模型,有效的保护了近700段塔筒法兰,还斩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四年来,这对勤奋、认真、坚定的师徒相扶相携,共同为石油化工和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提供技术保障。


  “他不光自己提升技能、创新攻关,还带动了更多的员工沉下心来钻研技术,让工匠精神在企业生根发芽、全面开花。”焊工艾力江·吐地为生产车间有陶新贵这样的标准“匠人”而骄傲。面对基层一线工人的技术咨询,陶新贵有问必答,从不搪塞。“一线是我成长的福地,是我学习的课堂。不仅学到了技术和经验,还有艰苦奋斗、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陶新贵说。

640.jpg




中建股份微信

中建安装微信

中建股份微博

中建安装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纪检监督举报 | 拖欠账款事项投诉公告

Copyright © 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苏ICP备17065014号-1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
验证码:
CA登录  CA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