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北工业腹地的热浪中,一座储能材料生产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近日,中建安装承建的河北峰煤30万吨/年硝盐储能新材料EPC项目中交。
项目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一公司负责一期建设两钠装置、稀硝酸装置、硝酸钾装置、造粒装置、原料及产品仓储设施、变配电所等附属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亚硝酸钠18万吨、硝酸钠12万吨、硝酸钾10万吨,产品可用于太阳能光热发电、火电厂熔盐储能调峰调频等高温传热蓄热领域,满足国家风、光电等新能源产业配套储能材料需求。投产后,峰峰矿区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硝基熔盐储能材料生产基地。
深根固柢 高效建造
项目单台设备重量达百余吨,设备底座的施工质量是石化塔器“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项目20余个单体建筑,混凝土总量4万余立方米,常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裂缝发生率在8%-12%,不满足石化装置承重需求。项目团队秉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建设理念,创新采用分层浇筑与实时温控技术,通过布设智能传感器网络,对混凝土内部温度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将温差精准控制在2℃以内,成功将裂缝发生率降至1%以下,为塔器结构筑牢根基、站稳脚跟提供了坚实保障。
建设基础打牢后,项目团队高效推进主体建设。两钠后装置是项目的关键化工装置,传统主体建设与设备安装交叉施工工艺,存在施工工期长,安装成品易被破坏难题。项目团队协同设计院优化安装方案,首先建造混凝土框架,在框架中提前预留吊装孔洞,当主体结构施工至17米时进行设备整体安装,所有设备精准就位后,封闭预留孔洞,同步实施设备安装区域的成品保护,形成“安装-封闭-保护”的无缝衔接,既保障结构完整性,又兼顾美观与安全,缩短了工期40天。
精准吊装 品质加码
高达57米、吊装重量达152吨的稀硝酸吸收塔是生产产品的核心装置,其体积庞大、运输困难,且现场施工空间狭小,吊车占位空间狭小,传统整体吊装方案易出现失稳情况。项目团队综合梳理现场情况,提前规划场内运输路线,提前协调作业面,预留出专门施工区域,待设备在地面完成“穿衣戴帽”全套预组装后,采用“分段吊装+空中组对”技术进行拼装,拼装过程中使用经纬仪及实时激光校准,将空中组对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实现塔器一次精准就位,该方案较传统工艺节约成本30%,工期压缩25%。
项目建设中,更具挑战的是熔盐造粒塔施工,其塔体高88米,附属框架高百米,直径近10米,高空作业风险系数陡增。为减少高空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项目团队采用现场“分段预制+模块化安装”技术,将塔体拆解为6个单元模块,框架分为8个节段进行现场预制,配合异型平衡梁及悬挂式钢平台,实现了“积木式”吊装。减少高空焊接量90%,预计缩短工期20天,保障了项目施工安全的同时提升了质量,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跨越铁轨 智慧建造
项目除新建厂区外,还需新建管廊与老厂区相连,管廊要跨越60米铁路、蜿蜒水渠及高压线丛,施工环境复杂。项目团队与铁路部门多次协商,决定采用“基础前移+跨距压缩”方案,通过协同场外运输路线及工作面的征地平整进一步拉近吊装距离,同时,将原定60米空中一次性跨越分解为两段接力吊装,提升管廊安装安全性。
吊装过程中,项目团队针对水渠、高压线交织的“障碍网”,采用BIM技术,将铁路轨道、水渠走向、高压线磁场等20余项参数纳入系统,构建出1:1的虚拟施工场景。通过模拟,对吊装设备的选型、站位、起吊半径、起吊高度以及桁架的运输路线、吊装顺序等进行精确设定,提前解决潜在安全隐患,最终安全顺利完成7榀跨越桁架的吊装工作,相比传统一次性吊装施工工艺,整体施工效率提升近 33%。
立足主业聚势能,精耕石化拓蓝海。中建安装将持续深耕新能源化工领域,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加速能源结构转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力。